精品长文创作季红盘
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:没有永远的敌人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
1. 春秋战国惨烈灭国战之下的仇恨
根据《史记·周本纪》记载,周武王在灭商前,于津地召开盟会,时值各大诸侯前来参加,竟然聚集了八百个诸侯。《荀子》进一步透露,周朝建立后,分封了71个诸侯国,而姬姓诸侯占据了其中的53个。《吕氏春秋》则提到,周朝在其鼎盛时期分封了超过四百个诸侯国,而臣服于周朝的其他诸侯更是高达八百多个。
然而,这些数目的背后,真实的情况更为复杂。西周初期,究竟有多少个诸侯国,至今无从考证。周武王在灭商前的盟津会议就有800诸侯参与,而周朝建立后,经过分封,直接增加了71个,加起来共计871个。然而,《吕氏春秋》进一步推测,周朝的诸侯国数目至少达到1200个,而其中许多诸侯并未受到周武王的直接控制,事实上,这个数字或许远远不止1200个。
展开剩余84%随着时间推移,到春秋时期,这一数量仍然庞大,超过一百多个诸侯国。进入战国晚期时,局势大为变化,诸侯国数量急剧减少,最终只剩下了七个主权诸侯,亦即战国七雄:秦、楚、齐、燕、韩国、赵国、魏国。
然而,其他被吞并的诸侯国去向何方呢?答案是:它们都被其他诸侯所兼并。举例来说,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消灭了51个诸侯国,齐国则吞并了30多个,晋国更是清除了20多个,而秦国也吞并了十余个诸侯国。这样,从一个庞大的多国局面,到战国晚期的七雄独立生存,能在这一系列灭国之战中存活下来的诸侯国无一不是极为强悍的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这些灭国的过程中,各国积累了深刻的仇恨。例如,齐国趁燕国政权动荡时出兵,占领了大部分城池,甚至连中山国也在此时趁机占领燕国多座城池,燕国差点陷入彻底灭亡。齐国的掠夺和毁坏燕国的宗庙,引发了燕国人民的强烈抵抗。此时,赵武灵王尝试联合楚国和魏国共同攻打齐国,迫使齐国撤军。后来,赵武灵王将燕国的王位归还给燕国公子职,重建燕国政权。
燕国复国后,矛盾并未平息。齐湣王吞并宋国,引发了燕、赵、韩国、魏国、秦国联合的讨伐齐国事件,最终,燕国名将乐毅带领联军几乎将齐国灭亡红盘,只剩下两座城池。齐国通过反间计和火牛阵取得胜利,恢复了国家,但其实力已经大幅削弱。从此,燕齐之间结下了深仇,而齐国也因战争耗尽了大部分国力。
即使齐国原本是战国时期最强的国家之一,秦国最终在灭六国时轻松吞并了齐国。这一切的背后,正是战国时代内部分裂和仇恨的积累。正如我们所看到的,秦国的胜利并非一场单纯的战斗,而是源自各国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秦国逐个击破的策略。
此外,魏国和齐国之间的仇恨也是战争历史的重要一部分。魏国原本是战国第一强国,然而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,齐国通过歼灭魏军主力,削弱了魏国的国力,魏国因此一蹶不振。
2. 合纵连横
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,其实可以看作是合纵连横的历史。各个诸侯国在合纵和连横之间不断变换立场,所有的背后,推动力都来自于各自的利益。合纵指的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击秦国,而连横则是秦国与其中一个或多个诸侯国结盟,然后联合攻打其他诸侯国。合纵和连横是相对的。
两位著名的合纵家是公孙衍和苏秦,而连横的代表人物则是张仪。公孙衍原本是秦国的将领,但后来被张仪排挤,回到魏国担任将军,试图联合赵国、韩国、燕国、中山国等诸侯进行合纵抗秦。然而,这一策略的效果并不理想。公孙衍在担任魏国相邦后,成功促成了一次六国联合攻秦的行动,但最终仍然失败,秦国凭借与齐国的联合,成功将五国联军击退。
相比之下,苏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,成功说服了六国结盟共同抗秦。苏秦在巅峰时期佩戴六国的相印,这一联合让秦国在15年时间内不敢轻易攻打六国。然而,苏秦的合纵未能成功实现军事行动,秦国在其后引诱齐国和魏国与其结盟,最终导致六国之间的合纵变得脆弱不堪。
合纵和连横的斗争充满了博弈,公孙衍和苏秦等人的努力与张仪的策略,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极为复杂的外交形势。张仪一生为秦国效力,他最著名的事件便是戏耍楚怀王。原本楚国和齐国结盟,共同对抗秦国,而张仪通过欺骗楚怀王,让楚国和秦国结盟,承诺给楚国600里土地,最后却只给予了6里地。这一事件引发了秦楚之间的战争,而楚国也因此大败,元气大伤。
六国之所以难以合纵灭秦,其根本原因是各国之间的利益差异以及复杂的历史恩怨。各国之间不断变换阵营,曾是盟友的国家很可能一转眼便成为敌人。正如“朝秦暮楚”所形容的那样,合纵的联合往往非常脆弱,容易被秦国通过连横逐个击破。
3. 远交近攻
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,明确指出了秦国的外交方针。对于与秦国接壤的国家,秦国的主要策略是发动战争,而对于远离秦国的诸侯国,秦国则倾向于结盟。
在这一战略下,秦国与燕国、齐国等较远的国家结盟拉拢,而对韩、赵、魏等临近国家采取蚕食式的政策。对于楚国,秦国则采取既联合又攻打的策略,灵活应对。
当秦国最终开始灭六国时,齐国表现得相当冷静,它既不支援其他五国,也没有做好战斗准备。齐国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它被秦国拉拢,认为自己会在最后的合纵中幸存。直到秦国一一吞并了其他五国,齐国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
燕国同样也陷入了困境。在长平之战后,赵国的国力严重受损,燕国本应援助赵国,但反而趁机攻打赵国,最终反被赵国击败。直到秦国威胁到燕国的边境时,燕国才感受到危机,甚至派出太子丹刺杀秦王,却最终失败,导致燕国也被秦国灭亡。
在整个过程中,秦国除了依靠军事力量,还通过政治手段进行“软攻”。例如,秦国通过收买六国的高官,散布谣言来离间敌人。最著名的例子是郭开通过诬陷赵国名将李牧谋反,导致李牧被赵国处决,使赵国的军力受损。
齐国丞相后胜也曾被秦国收买,他劝齐王保持中立,直到其他五国灭亡,齐国才成为最后的目标。这些政治手段加上军事压迫,最终让六国无力抵抗秦国,秦国的胜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。
总的来说红盘,秦
发布于:天津市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