存在了约八百年的楚国,是春秋战国时期极具影响力的一个诸侯国。楚国以及楚文化的发祥地,正位于当今郑州市南部的新郑和新密一带。2014年,湖北省联合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《楚国八百年》对此考证予以肯定宜人配资,进一步确认了这一历史事实。
大量历史文献记载表明,火神祝融的故乡就在郑州地区。新密的古城寨遗址,被认为就是祝融的发源地。现今的新密东部区域,在古代曾属新郑管辖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载有“郑,祝融之墟也”的记述。西周时期的新密隶属于郐国,春秋时期归属郑国,因此东汉时期郑玄在《诗经·桧谱》中写道:“桧者,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。”《正义》注释道:“昭公十七年,《左传》梓慎云:郑祝融之墟也,郑灭桧而处之,故知桧是祝融之墟。”唐代杜佑《通典·州郡七》亦记载:“溱、洧二水,祝融之墟,黄帝都于有熊也在此。”
明朝嘉靖年间《郑州志·卷一·舆地志·沿革》中记载:“郑州,属于《禹贡》豫州之域,为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。”清代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《新郑县志·卷一·沿革考》载:“高辛氏以封火正祝融,其后陆终氏居之。”乾隆十二年(1747年)《荥阳县志·卷二·地理志·沿革》也称:“上古,为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。”祝融的后代被称为“祝融八姓”,他们从中原古城寨(即祝融之墟)向四面八方迁徙,遍布中国大半地域,成为文明的传播者,广泛传播先进的华夏文化。后来诸如楚国、卫国、韩国、胡国、彭国、郐国、邾国、营国、邹国等诸多国家,皆为祝融后裔所创立。
展开剩余76%约三千多年前,商王朝以郑州为都城。居住在郑州南部新郑和新密一带的祝融后裔部族被迫向南迁徙,他们先在南阳淅川一带定居,随后又迁至湖北江汉平原。迁徙初期的数百年间,南下的楚人始终怀抱重返中原的渴望,然而中原的商王朝却将他们视为蛮夷,频频驱逐如猎野兽一般。周朝建立后,楚人虽得封爵,但位阶卑微宜人配资,仍被视为蛮夷。
楚人始终自认为是火神祝融的子孙,是华夏文化的传承者。楚国伟大诗人屈原曾多次强调楚人的华夏血统。然而,中原人士一直将楚人视为蛮夷,这让楚人心生苦痛。最终,楚人干脆自称蛮夷,反而与中原政权抗衡。
带着先进的中原文化,楚人积极开发南方地区。楚国由一个连邻近随国都难以抗衡的小国,逐步壮大成覆盖地域五千里的庞大国度。楚国先后兼并河南南部的申国、邓国、蔡国、陈国、息国等多个诸侯国,后来又灭掉越国与鲁国,占领中国南方及华东广阔土地。
中国历史上第一段长城、首个县制、第一支毛笔,甚至最早的铁剑,皆出自楚国。全盛时期的楚国疆域北达黄河,东临东海,西至巴蜀,南抵岭南。楚文化在不断吸收融合与创新中形成,其影响深远波及长江流域及东南、西南诸多地区。楚辞的浪漫与优雅,青铜器的庄重厚重,漆器的神秘艳丽,成为楚文化极具标志性的遗产,这些都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宜人配资,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。楚国从立国至公元前223年被秦国灭亡,历经四十余代君王,始终致力于重返中原、称霸乃至统一中国的理想。楚武王熊通年逾七十,征讨随国,壮烈战死沙场。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,兼备武力与礼仪,名声大振,使楚国由默默无闻的小国晋升为中原霸主。楚灵王虽有雄心,却沉迷物欲,大兴土木建造章华台,遂有“楚王好细腰,宫中多饿死”之讽刺典故。楚怀王迷信张仪和令尹子兰,失信盟国齐国,疏远屈原,导致国力日渐衰败。
春秋时期,郑州地区的郑国与楚国间曾上演多场纷争。郑国曾多次击败楚军,也曾险些被楚国灭亡。郑国以空城计智退楚军,多次战胜楚军,留下“楚客”“楚囚”两大典故。为争取郑国支持,楚国曾以厚礼贿赂,甚至割地相赠。楚国与晋国围绕郑国展开长达百年的争霸战,晋文公和楚庄王先后称霸中原。最终,楚国险些被灭,晋国分裂为三国,郑国成为最后的赢家。楚庄王战胜晋国,称霸中原的邲之战,就发生在郑州。
战国时期,韩国建都郑州,一度从楚国手中夺取宛城(南阳)。楚国虽吞并山东鲁国,却无法攻克郑州地区的韩国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楚人项羽与刘邦联手韩国谋士张良、韩信等推翻秦朝,建立西汉王朝。楚国与韩国同为火神祝融后裔所建,其祖根均在郑州。
楚国与楚文化发源于郑州,这一点极为关键。为何湖北省简称为“鄂”而非“楚”?因鄂国为湖北本土土著国家,楚国则为中原人南迁后所建国家。
四千年前,大禹以武力摧毁湖北石家河文明,即史书记载的“禹伐三苗”。约三千六百年前,商王朝建都郑州,可能为掌控湖北大冶铜矿,在武汉设立军事基地性质的盘龙城,标志武汉建城始源。三千多年前,郑州出发的楚人又在湖北建立楚国,统治南方达八百年之久。
从郑州南迁的楚人,将中原文化带到南方,推动南方开发,对后世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。同时,楚文化也反哺郑州及中原地区,留下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。
作者:文兴豫
发布于:天津市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